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源(如乙酸钠、葡萄糖、甲醇等)是微生物生长和脱氮除磷的关键营养物质,但过量投加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1. 出水COD超标
2. 污泥膨胀(丝状菌增殖)
3. 溶解氧(DO)不足
现象:好氧池DO急剧下降,微生物活性降低。
原因:
异养菌大量消耗氧气降解碳源,挤占硝化菌的需氧量。
可能引发厌氧环境,产生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4. 脱氮效率下降
现象:总氮(TN)去除率降低,硝化反应受抑制。
原因:
5. 污泥产量大增
现象:剩余污泥量显著增加,处理成本上升。
原因:微生物过度增殖,污泥龄(SRT)缩短。
6. pH波动
7. 经济成本浪费
如何应对?
精准投加:通过在线监测(如COD、硝酸盐探头)或小试实验确定最佳投加量。
分段投加:在缺氧池/厌氧池分点投加,避免局部过量。
调整工艺参数:如增加曝气量、延长污泥龄(SRT)或补充微量元素(如磷、钾)。
应急措施:临时投加絮凝剂(如PAC)改善污泥沉降性。
总结:碳源投加需遵循“按需分配”原则,过量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破坏系统平衡。建议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和工艺评估,动态调整投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