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在水处理中常作为混凝剂和絮凝剂配合使用,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当需要脱氮时,可以配合碳源使用,如醋酸钠。以下是对这三者配合使用的详细分析:
一、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烯酰胺的配合使用
混凝作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主要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和沉淀网捕等机理,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杂质形成较大的絮体,便于后续的分离处理。
絮凝作用:聚丙烯酰胺作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能够通过长链分子的吸附、桥联作用,进一步将经PAC处理后形成的较小絮体聚集成长大、密实的絮凝体,从而加速沉降过程。
协同作用:
PAC先作用于水中,快速形成初级絮体。
随后加入的PAM能进一步促进这些初级絮体的聚集和长大,形成更稳定、易于分离的大絮凝体。
合理搭配使用,有时可以减少单一药剂的用量,降低成本。
增强对悬浮物、胶体等杂质的去除能力,提升水质净化效果。
二、配合碳源使用
应用场景:当污水中氮含量较高,需要进行反硝化处理时,可以配合碳源使用。碳源为反硝化细菌提供能量,促进其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脱氮目的。
碳源选择:常用的碳源包括甲醇、乙醇、葡萄糖、醋酸钠等。其中,醋酸钠因其易溶性、易生物降解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而被广泛应用。
使用剂量:碳源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污水中硝酸盐氮的浓度和反硝化的需求来确定。例如,当水中硝酸盐氮浓度为50mg/L时,根据反硝化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大约需要30mg/L的醋酸钠作为碳源。
三、注意事项
投加顺序:一般来说,先投加PAC进行初步混凝处理,再投加PAM进行絮凝强化。碳源的投加顺序通常是在PAM之后,以确保反硝化细菌在良好的絮凝环境中进行反应。
严格控制药剂投加量:过量投加不仅会增加药剂成本,还可能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水质情况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药剂投加比例和总量。
注意药剂的混合和搅拌:药剂的混合和搅拌对于其处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投加过程中需要确保药剂充分混合和均匀搅拌,避免出现局部浓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监测水质变化: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水质变化,了解药剂混合使用的处理效果。如果发现水质异常或处理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处理工艺或药剂投加量。
综上所述,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和碳源(如醋酸钠)在水处理中可以配合使用,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投加顺序、严格控制药剂投加量、注意药剂的混合和搅拌以及监测水质变化等问题。